400-900-7321

0755-83130113

专业分享 Professional Sharing

谈房地产行业创新

最近几年,我们整个社会似乎都是在”创新发展“和”拉动内需“等类似的口号笼罩下煎熬着。为什么说是”煎熬“呢?一方面,按照中国喊啥缺啥的逻辑,这些口号背后隐射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动力匮乏的问题,如:”拉动内需”是应对外生性需求不足的困境,而中国式的“创新发展”是在承认存量需求不足的前提下,去开发新的需求或市场。(类似于东莞这种情况,不知道该说是创新能力匮乏呢,还是创新);另一方面,这些口号在社会中的实践困难重重,如“创新发展”遇到山寨文化的阻击,“拉动内需”遭遇传统的节俭文化以及环保等理念的碰撞。

相对于“拉动内需”的种种荒谬,“创新发展”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是值得推崇的。既然要谈创新,就必须先探讨一下什么叫创新。在为连捷地产服务期间,有幸与其总裁深入的探讨这个问题,其中最核心的是要分清“创新”和“创造”之间的区别。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如果将创造比作池塘里面的一块鹅软石,那么创新就是这块鹅软石所激起的水波效应。一开始必须有一个人将这块鹅软石投掷到水中,这个人就是一名创造者。也必须有一个人能够意识到,这些小小的波纹最终会引发一个大浪,而这个人就是一名企业家。”真正的企业家不会仅仅驻足在水边。他们目睹着这些波纹,并在真正的大浪来临前,就觉察到这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在预测之后,他们会聪明地骑着这一股大浪奋勇向前。正是这些行为,推动着每一个创业者的创新。

那么,对于房地产开发商,它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资源管理器”,通过把客户需求、土地、资金以及各种类型的供应商进行有效的组合来创造自身的价值。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这种组合方式就是商业模式。所以说,房地产开发商的创新其实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原来是商业模式,那好吧,“小商,我们来分解一下商业模式吧”。如果你对你的员工这么说的话,他听了肯定摸不着头脑,甚至很多战略咨询公司的咨询师也很难把这个概念说的清楚完整。那么我会说,我们来分解一下这个组合怎么样?显然这个组合的元素有客户需求、土地、资金、设计院、建筑公司、监理公司等等。分析这些元素可以归纳出几条主线,就是产品(针对客户需求、土地)、房地产金融(针对土地、资金)、价值链管理(针对价值实现过程的管理)。

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家都认同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往往有很多所谓的困难让他们觉得创新似乎遥不可及。

第一个困难是:要创新必须要把现有的产品、现有的工作做好,有了基础才能创新。照这个说法,行业的龙头企业似乎是最有可能出现创新的,其实不然。这些创新所需要的条件往往是禁锢创新的思维枷锁。举个例子很能说明这种心态,比如你要从厦门到上海,那么第一步必须先考虑如何从厦门达到泉州,到了泉州之后才能考虑如何从泉州到达福州,然后再……。其实你可以直接到上海,不需要那么多前提条件。这里我再引用一个新加坡发展旅游业的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新加坡的贸易和金融服务行业很发达,这与领导特别强调不断的创新有很大的关系。李光耀总理提出把新加坡建设为创新型的旅游大国后,成立了专门的管理班子,新的管理班子一上任就发现难题成堆,新加坡的国土面积那么小,既没有中国的长城,又没有印度的神庙、埃及的金字塔,有的只是赤道上赤裸裸的阳光,开发旅游胜地的条件实在非常有限,因此认为发展旅游行业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这一论断,总理却说:“上帝已经给了新加坡最好的阳光,你还需要上帝给你什么?”

于是旅游局的官员只好围绕着阳光做文章,以阳光、沙滩为卖点,把新加坡建设成为热带的花园城市,大力开发海滨旅游和商务旅游,按照这样的发展思路,新加坡逐渐发展成为了真正的旅游大国。

第二个困难是:在原有的思维方式下考虑创新的问题。

思维方式不变,创新源泉枯萎。常见的创新思维障碍有:定势思维(比如:心理图式、狗鱼思维、惯性思维、群体惯性、线性思维、惰性思维等)、偏见思维(比如:经验偏见、利益偏见、位置偏见、文化偏见、点状思维、封闭思维等)。最近比较流行的一个探讨就是在电商冲击下的商业地产如何突围。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会谈体验式消费、线上线下互动模式等等,显然这也是一种定势思维方式,听上去似乎是商业地产的垂死挣扎。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思考一下,在你的头脑中形成这样一个画面,不管是临街的底商还是中心式商业全部拆除,然后再考虑一下人们在这种环境下如何生活。信息变革总体来说是通过技术手段增强社会的秩序性,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在未来也许不需要存在固定使用功能的空间,因为固定使用功能意味着闲置时间和效率低下。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可以考虑如何提供这样的空间,并构建效率突出的使用方式。

还有很多类似的所谓的困难,但是对于创新者们来说这些困难的存在正是自己开创一番事业的机遇。因为别人困难太多,步履蹒跚,恰给你留出了很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