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900-7321

0755-83130113

专业分享 Professional Sharing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工业园区的升级

 (一)  城市化运动催生工业园区升级
      未来5-10年是我国城市化速度发展的关键时期。一般来说,城市化率达到50%,标志着城市化水平进入高级阶段,城市化国家初步形成。2008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46%,正处于向城市化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剧预测,未来5-10年城市化率有望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达到55%-60%。总体看来,我国城市产业结构趋势向于革命性的变化,第三产业比例将大幅提高,尤其是大城市第三产业将上升为支撑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见下表1)
      由此加速中的城市化运动最直接的结果是大量的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形成,这也是未来工业园区升级的重要着眼点。其中,聚集大量人才、知识和技术的知识型产业性服务业将不断得到强化,如法律服务、管理服务、工程设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物流服务等。基于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特性,园区还需要同时关注外资企业和机构的管理、研发机构和人才引进,以建立完善的产业支撑服务体系。总体看来,未来工业园区将高度注重专业化的现代工业生产、高水平的信息化和国际化,以及较高要求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业,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城市化运动通过扩大内需,实现由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在此过程中,也使工业园区产业链得以延伸。有专家认为如果城市化。有专家认为,如果城市化能提高10-15个百分点,未来5-10年我国居民消费率有望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从35%提高到50%,消费结构也随之变化,使以满足“住、行”为主的工业化链条明显拉长。此外,据测算,城市化每新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新增投资6.6万亿元,这在很大程度上可替代我国10万亿元的出口。受这一趋势的影响,我国工业园区将呈现内向型与外向型并重的复合型产业发展格局。
      城市完善的市政设施、便捷的通信手段、发达的交通工具和高智力的管理阶层,使园区有着很高的运转效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理因素在园区发展的作用日益下降,这使得园区的分部更加自由。在信息化的现在社会中,城市的高效率和效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正是由于这一深层次上的优越性,城市具有了对交易者、商品和要素的引力和内聚力。这种内聚力,为工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突出表现是:在提供更加有力的外部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城市环境)的同时,加快了产业、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经济要素的大规模聚集。
                                          表1城市化水平三个阶段和产业特征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高级阶段
城市化水平 20%以下 20%-50% 50%以上
产业特征 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 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 城市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就业比重 第一产业占50%以上,二、三产业各占20%左右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相继上升 第三产业占50%以上,第二产业稳定在30%左右,第一产业下降到10%以下
以美国为例 1870年城市化水平为26%,其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51%、25%、24% 1910年城市化水平为53%,其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依次为33%、32%、35% 1970年城市化水平为74%,其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34%和63%

(二)  实验室经济

      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和产业结构大调整,促发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型的浪潮。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已成为了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例,中国加入WTO以后,进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高速增长阶段。2002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突破500亿美元,2004年突破600亿美元,2006年接近700亿美元,2007年突破800亿美元,中国吸引外资占世界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比重急剧攀升(见表2),在世界外资最大流入国列中和美国分列前2位,有的年份中国为列第一。
      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已高达70%以上,而制造业比重则降至10%左右,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已接近尾声,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已向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活动方面转变。其中金融、保险、咨询、管理和法律等专业服务更是成为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服务业占跨国直接投资的比重趋于上升,已经超过制造业,高达60%以上。
      业务外包是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内容。从产业价值链来看,跨国公司主要控制少数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和高增值环节,而将其他低增值部分的非核心的生产、物流等环节外包给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或企业,从而实现更有效率的价值增值。高技术企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企业的外包比例最大,几乎占总外包比例的30%,制造业的外包占25%。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企业生产外包规模年增长率达35%。另据贝尔斯登公司预测,到2010年,全球将有50%制造业采取外包。
     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出现转移趋势。一些跨国公司已开始把集成电路、计算机和通信等高科技产品的基地逐步向我国转移。如飞利浦已投资15亿元建立芯片生产厂;惠普、东芝、夏普、三星等国外主要计算机生产商也先后在我国建立了大规模的整机生产基地。
      同时,引人瞩目的是,为了适应中国市场的特点并增强竞争力,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快速增加,至2014年总数已超过600家。这些研发中心累计投入研发金额约40亿美元,主要分布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等行业。这些研发中心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等科研力量比较集中的大城市。其中北京主要集中在计算机、软件、通信等领域;上海主要集中在化工、汽车、医药领域;广州、深圳以通信领域为主。一半左右的研发中心是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投资性公司设立的。
      国际一流研发中心向我国迁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对我国工业园区“实验室经济”的推动。“实验室经济”是一种“企业+实验室”的高科技产业化模式,它将科研成果产生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敏锐的市场导向性结合在一起,为技术、市场等生产要素快速结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加快了从技术到市场的产业化进程,同时强化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使产品拥有了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目前世界各国都把高新技术当做一种导向性产业来发展,尤其是新材料、高能源等高新技术,我国许多城市也将其作为重点来培育。全世界范围内,高科技转化成产业做的最好,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配备有高档、尖端的实验室;某一发明一旦形成技术后,便可进行市场化孵化、推而广之,迅速占领世界市场。
      工业园区吸纳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实验室、研发中心、或将鼓励内资成立一流的实验室,我们也可期待越来越多的内资与跨国公司结成研发战略联盟。可以肯定的是,工业园区以“实验室经济”为支撑,有望实现从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向技术创新基地升级。





                                           表2城市化水平三个阶段和产业特征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04年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额 134 551 2078 13930 7108
发达国家 总额(亿美元) 95 466 1721 11205 3800
比例(%) 70.9 84.6 82.8 80.4 53.5
发展中国家 总额(亿美元) 39 85 357 2461 2332
比例(%) 29.1 15.4 17.2 19.6 32.8
中国 总额(亿美元) 0 0.6 35 407 606
比例(%) 0 0.1 1.7 2.9 8.5

(三)  “区位品牌”效应

      产业聚集效应将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所形成的环环相加产业链将让工业发展释放更大的能量。
      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产业聚集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对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波特教授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因此,产业聚集能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聚还能发挥资源共享效应,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效应。